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不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都注意到了冷空调开启后的问题。多位市民向“新民帮侬忙”反映,部分线路的地铁空调开得实在太低,户外骄阳似火,车厢“寒气刺骨”,尤其体弱畏寒的市民身体有点吃不消。
实际上,为满足乘客对车厢温度的差异化需求,上海地铁大部分线路都已经设置了“弱冷车厢”,实行分区调温。那么,地铁车厢温度的实际体感如何?弱冷车厢推行的效果怎么样?记者对多条线路进行了调查测评。
10号线是不少市民反映车厢空调温度“太低”的轨交线日进行了反复测温。当天天气晴好,室外最高温度为31℃。
当天下午约2点,正值最热的时候,记者从10号线同济大学站上车,乘车前往虹桥火车站方向。列车到站前,听到站台广播发出提示:“本线路车厢实施‘分区调温’,头尾两节车厢为‘弱冷车厢’,请乘客们按需乘坐。”所谓“弱冷车厢”,就是指车厢温度比普通车厢高出约2℃。该趟列车行驶3站后,记者走进100331车厢,也就是在车头位置进行测温,温度计显示27℃。再回到普通车厢测温,温度计显示21℃,相差了6℃。
记者再次乘坐前往基隆路站方向的10号线测试。在列车第三节车厢测试温度为23℃,走到车尾的“弱冷车厢”,测得温度为26℃,但是在列车的中部位置,测得最低温度仅有20℃。除了首尾的“弱冷车厢”在26-27℃左右,其余车厢的温度均在20-23℃之间,体感偏冷,只穿一件短袖的话感觉“冷风刺骨”。一名穿着长袖还忍不住披上外套的阿姨就表示,车厢里的温度太低了,“我身体比较虚,最怕冷。车厢里的扶手摸上去都是冰冷冰冷的,平时坐地铁我都习惯带一件外套,免得着凉。”
在该趟列车的“弱冷车厢”内,记者注意到,大多是一些老人和小孩。记者询问乘客,是否知晓“弱冷车厢”的区别时,大多数人还是表示“不清楚”“没听过”,只是下意识地觉得这里体感并没有那么冷。
轨交3号线号线均推出了“弱冷车厢”,两条线路有不少共站,记者分别登车进行了测温。
当天外界最高温度为31℃,记者在4号线节车厢实测,温度显示为22℃,体感较为凉爽,如果衣着比较单薄的话,时间长了会感觉有点冷。在车头位置的弱冷车厢,测得温度为25℃。
随后,记者又多次乘坐三号线号线车头第一列车厢,也就是弱冷车厢,温度计显示当前温度为23℃。到达上海火车站后,由于该站上车乘客比较多,车厢里乘客一下子多了起来,温度也随之略有上升。
记者第二次乘坐3号线前往江杨北路方向,在列车中部第4节车厢测温,抵达宝山路站时显示车厢温度不足20℃。一站路之后,在同一辆车的第6节车厢,测得温度为21℃,温度计显示“天凉加衣”。由于不是上下班高峰时段,车厢内乘客并未坐满,如此低的温度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明显寒意,带着小孩的乘客下意识地将孩子环抱在怀中取暖。
记者多次乘坐1号线,在不同车厢进行测温,最低温度显示25.7℃,最高温度则为27.7℃。在早晚客流高峰时段,随着车厢内乘客人数的增多,温度也随之小幅上升,体感偶尔会有些闷热。但在非高峰时段,车厢内温度总体比较舒适。
图说:1号线号线,记者也进行了多次测温,该线路也并未有“弱冷车厢”的相关提示。在列车中段车厢,记者拿出温度计进行测温,此时车厢内温度显示为28℃,经过几分钟的等待,最后温度维持在27.4℃左右,体感舒适。记者环顾四周,车厢内的乘客也都处于较为舒适的状态,没有乘客有穿衣、脱衣的动作。记者在地铁2号线分钟,并在各个车厢进行了感受和测温,温度基本都维持在27℃左右,并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同样仅有部分列车拥有“弱冷车厢”的8号线,记者在实际测温时却发现,该车厢内温度相对1、2号线号线车厢,记者到达曲阳路站时,测得当前车厢温度为21℃,行驶几站路后到达鞍山新村站时,在080685车厢,记者测得温度为23℃。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中,穿着T恤的记者在车厢内呆了几分钟后,已经感到明显寒意,车厢内也有乘客抱怨“空调开得太低了”。
6月11日,当天室外最高温度为26℃,记者先在汉中路站乘坐地铁12号线往七莘路方向。在列车到站之前,站内广播会提醒“本线路车厢实施‘分区调温’,头尾两节车厢为‘弱冷车厢’,请乘客们按需乘坐”
记者上车之后,先是前往车尾6号车厢,温度计显示温度为27℃,随后记者又从车尾往车头方向行走,在中段车厢测得温度为26.9℃,其余车厢温差也基本在0.5℃之内徘徊,与首尾弱冷车厢的温差并不明显。
图说:12号线号线进行了测试,站台同样有“弱冷车厢”的广播提醒。上车后,记者前往车头位置,车厢内温度显示为27℃,然后继续向车尾方向移动,在中间车厢内测温,温度分别显示为26.4℃、26.2℃、26℃,与首尾车厢内的温差差不多在1℃之内,并不明显。不过26-27℃的车厢温度,乘客体感比较舒适,并没有“凉飕飕”的感觉。
记者乘坐16号线的整体感受:非弱冷车厢适合年轻的乘客乘坐,老年乘客和孩子需要带好额外的穿戴衣物;弱冷车厢适合老年乘客和孩子乘坐。总体而言,温度还在较为舒适的范围,并没有“很冷”的感觉。
实际上,为了解决不同乘客对车厢温度的差异化需求,上海地铁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“弱冷车厢”,实施“分区控温”。目前,全部列车都拥有“弱冷车厢”的线号线。部分列车拥有“弱冷车厢”的线号线。然而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发现,“弱冷车厢”在市民中的知晓度并不高,不少市民表示并不了解“弱冷车厢”的作用。虽然一些推行“弱冷车厢”的列车会在到站前通过站内广播进行提醒,但因为候车人多,站内杂音大,往往被人忽略或者听不清楚。而除了广播外,在站台或者车厢内,并未看到有相关文字提醒。
从记者的实际测试来看,上海各条轨交线路车厢内的温度设置基本都各不一样,给乘客带来的体感也各不相同。
那么,地铁空调温度的设置有无相关规定?记者了解到,根据《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规范》(沪交行规[2020]4号)中关于车厢空调通风要求,夏季室外温度在35℃以下时,车内满载时有效供风区范围内温度约为28℃。夏季室外温度在35℃以上时,在空调额定工况下应当保持车厢内部比室外低8℃的温差。根据室外温度情况,运营公司、维保公司要动态调节站、车空调运行工况进行控温,做好所辖站、车空调的维护保养和设备巡检工作,确保设备随时正常投用、状态良好。
对此,市民呼吁,既然地铁温度可以依据室外温度进行动态调节,那么在调节温度时能否更加人性化,尤其是一些温度设置过低的线路,可以适当提升温度,提升乘坐地铁的舒适度。新民晚报记者李晓明姚储杰市民测评员周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