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汽车行业增量红利消退的当下,“向存量要增量”已成为车企共识,而售后服务包则是串联车企与用户、构建长期信任的关键载体。本篇文章中,“服务包”指“祺行无忧”等组合订阅制服务,不包括“保养”“维修”“零件更换”等单一服务项目。
但笔者在与某家国产车企的交流中得知,其服务包复购率仅为30%~40%,远低于80%的优秀标准。权益表达晦涩、盲目套用快销品逻辑、经销商兑付标准不一等问题使得服务包难以承担保客运营的重任,亟需一套系统化的设计逻辑与落地方法论破局。
第一,权益“凑数”且设计晦涩难懂。不少车企在服务包权益设计上陷入“越多越好”的误区,动辄堆砌10余项权益,却缺乏核心亮点,最终沦为“凑数游戏”。
某国产车企服务包中充斥着“膨胀金”“维修按比例返基金”等复杂规则,用户需逐字拆解才能估算实际优惠。更关键的是,这类权益缺乏“强感知价值”,用户难以将权益与“省心养车”直接关联,反而因规则繁琐和标价虚高产生抵触心理。
第二,低频场景下的价值错位。汽车售后的核心特性是“低频高价值”,用户一年往往仅需1~2次维修保养,却对“维修质量”“配件真伪”“费用透明”有着极高要求。但传统服务包往往忽视这一特性,盲目追求高频互动,将洗车券、小额抵用券作为核心权益。
某合资车企曾将“全年12次洗车”作为服务包的一大卖点,看似覆盖高频场景,实际少有车主会为洗车而专门前往4S店,时间成本和路费成本过高,最终销量不佳。这种“为了高频而高频”的设计,本质是对用户需求的误读,导致服务产品与保客运营目标背道而驰。
多家依靠分销网络的传统车企,均出现过服务包兑现问题。有的车主购买服务包后,前往指定4S店进行保养,却被门店以备件不足等理由拒绝接待。更严重的是,一些经销商为追求短期利益,扩大甚至虚构车辆问题,在服务包内项目的基础上增加额外收费项目,直接损害了用户对服务包的信任。
特斯拉在服务产品设计上凸显“透明化、极简化”优势。特斯拉延保产品价格完全公开(4 700 ~16 100元),用户可在App内自助查询适配车型、权益范围,购买后实时生成电子凭证,无需线下签字确认;其“高级车载娱乐包”采用月付9.99元模式,用户可随时取消订阅,避免“长期捆绑”的抵触心理。
理想则将“极简”做到极致,L系列服务包仅保留1次增程器常规保养、1次空调滤芯保养、1年不限次数维保取送车服务、1年无限量车及流量4项核心权益,定价1399元/年,每项权益均可视化测算。1次增程器常规保养799元、1次空调滤芯保养238元、1年期流量畅想服务240元,1次上门取车或送车约60元。用户可以清晰感知用2次取送车服务即回本,且权益 “跟车不跟人”,车辆过户后新车主仍可使用,极大提升了产品吸引力。
小米汽车以“用户思维”锚定新能源车主刚需。其“无忧服务包”定价1299元/年,包括免费基础保养、2次单面免费喷漆、维保取送车、上门补胎、电池维修等高频且刚需权益。定价上通过“单权益市场价值对标”让性价比可视化,仅2个原厂漆面的价值就超过服务包的定价,让用户主动买单。
比亚迪”精诚无忧“服务包聚焦用户高频痛点,且明确写出无限次取送车、无限次上门补胎、2次无忧泊车和1次基础保养4项核心权益,并设置“180天内可退款”条款,降低用户决策风险。同时,用户购买服务包后,可以实现“线上预约——上门取车——保养完成送回”全流程闭环,用户无需到店即可完成保养,极大提升了体验感。
服务包设计的起点,是精准捕捉用户的“痛点、爽点、痒点”。痛点是用户的“恐惧”,如维修怕被宰、配件怕假货、保养怕麻烦;爽点是“即时满足”,如免费取送车、上门补胎;痒点是“情感价值”,如会员专属活动、品牌圈层认同。
用户对服务包的记忆点,往往只停留在1~2个核心权益上,多余的“凑数权益”只会分散注意力。理想汽车的服务包设计便遵循 “少而精” 原则:剔除无关的小额或低频优惠券,仅保留“保养+取送车+流量”三项核心权益,并将每项权益价值可视化,让用户一眼看懂“划算与否”。反观部分车企的服务包,包含“洗车、打蜡、代驾、保养抵扣、保险优惠”等10余项权益,却无任何一项能解决核心痛点,最终无人问津。
用户购买预付费服务包时,最核心的顾虑是“能否回本”,定价策略需围绕这一心理设计。首先是成本测算。可以“基准成本×享权概率+销售费用+预期利润” 为公式,如某保养包单次成本200元,享权概率60%,则基础成本为120元,叠加10元销售费用与20元利润,定价150元既合理又能让用户感知比单次购买便宜50元。其次是心理定价技巧,运用 “锚定效应”,如特斯拉将“118元/年车载娱乐包”与“188元/年续保包(含娱乐包+500km超充)”对比,凸显后者性价比,引导用户选择高价值产品。
用户对服务的感知,往往由“峰值体验”与“终值体验”决定,这一规律在服务包设计中尤为关键。峰值体验可通过“超预期服务”打造,如小米汽车的“7×24小时上门补胎”,打破传统4S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解决用户深夜爆胎的紧急痛点;终值体验则需简化流程,如特斯拉延保支持“App一键购买+电子凭证实时生效”,用户无需到店、无需纸质合同,享权时仅需出示手机即可。反之,若用户在享权时需多次沟通、提交繁琐材料,即便核心权益优质,也会因终值体验差而放弃续费。
不同用户的售后需求差异显著,需通过矩阵设计实现精准匹配。针对新车主,推出“新人守护包”,如包含“首保+道路救援+喷漆”,解决新手焦虑;针对老车主,设计“长期养护包”,如“3年6次保养”,匹配车辆使用中后期的高频保养需求;针对高净值用户,推出“尊享服务包”,覆盖“维保代步车、延保”等高端权益。
线下兑现是服务包落地的关键,可通过“数字化工具+标准化管控”双管齐下:用户端通过App实时查看权益进度、核销记录,如广汽传祺优化后“祺行无忧PRO”支持“保养预约——服务核销——评价反馈”全流程线上化;车企端则搭建经销商履约监控平台,对核销率、服务时效、用户评价实时追踪,对兑现不达标的门店设置处罚,倒逼服务标准统一。
一个优秀的服务包并非一劳永逸,需通过数据迭代持续优化。核心监控指标包括:续费率、享权率、用户满意度。若续费率低,需排查是否存在“权益价值不足”“定价过高”等问题;若享权率低,则可能是权益设计脱离场景,需针对性调整权益内容。
通过以上七步,可构建从“用户需求挖掘”到“产品持续优化”的完整闭环。这一方法论为保客运营提供坚实载体,最终实现用户信任提升与车企商业收益增长的双赢。
车企售后保客运营的本质,是经营用户信任,而服务包则是传递信任的关键载体。优质的服务包,不应是车企推销的工具,而应是用户需要的解决方案。从特斯拉的透明化延保,到理想的极简服务包,再到小米的“买到即赚到”,这些成功案例的共性在于:以用户需求为起点,以透明化履约为支撑,以长期信任为终点。
未来,随着车企愈发重视用户运营,真正站在用户视角设计服务包,让服务包成为用户与车企互动的纽带,最终实现用户愿意自发续费、主动推荐的终极目标,才能在存量竞争中牢牢锁定保客,实现长期增长。